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,人才储备无疑是重要的一环。人工智能应是一种可以深埋于任何产业中的底层技术。AI和每一项科技主导的产业都一样,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密度与高度。有报道称,目前全球AI人才存量仅仅30万,而市场需求却在百万起步。人才争夺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AI战略布局的关键。
如今中国和美国作为AI的两大巨头,两者各有优势,中国拥有更庞大的数据流量,美国拥有更强大的研发实力。相较之下,人才储备几乎成为了双方的差距。
为了弥补短板,中国采取了多端齐发的人工智能人才战略,一方面提供优越的政策薪资引进和留住人才,另一方面在教育中培养未来人才。但和美国相比,中国AI人才储备更弱的一环其实在少儿教育方面。
1、AI预备军从孩子抓起,中国为什么抓不起?
一方面中国缺乏师资,少儿编程需要跨学科知识,既懂得教育学又懂得计算机科学,这样的人才比较少。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不理解少儿编程。终的结果,就是中国在培育人工智能人才时缺乏基础。无法从小培养起工程思维,也会让人才在进行多领域学习时遇到困难。
2、我们能从美国的AI人才培养中学到什么?
想要改变这一现状,或许我们可以把目光看向人才储备成熟的美国,从中找到以下两个解决方案。
种是快速推行行业标准。
美国成立了CSTA,用以发布K12计算机科学标准,并要求不管是各州学校还是商业化培训机构,都要根据标准制定课程。同时,招揽大量企业界合作伙伴,如谷歌、微软、甲骨文等,用其的先进经验提升行业整体的教学水平。多方角色的加入让少儿编程和其他少儿计算机教育一起迅速标准化。
第二种是打造适用于少儿的编程教育产品。
在教育行业中,能否打造出一款合适的教育产品,有时甚至会影响一代人的教育成果。
酷叮猫青少年编程通过学习Scratch来启蒙青少年编程的兴趣。把编程教育可视化,让少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编程教育,养成编程逻辑思维。虽然中美少儿教育基础不同,但面对游戏系统,同样会受到吸引,让少儿更容易接受编程这一看似枯燥的学科。
有了兴趣以后,在逐渐学习更高级的编程语言。面对中国在人工智能人才储备的落后,应该做的是提升各个年龄段的科学教育补充、快速建立起行业内标准一定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必备基础。中国的人工智能人才现状,其实和我们一直崇尚学科理论、崇尚应试教育却忽略了工程化教育基础有关。如今的中国,正在一步步的赶上那些曾经落下的路程。
没有一座楼阁能凭空而立,AI从娃娃抓起虽然看似是一句玩笑话,实际蕴含的却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另一种可能,越早开放出知识的传输和获取,就能越早让知识在一代人中得出成果。